医生在临床手术中,如何获得术中三维影像的画面?这当然需要借助一些医疗设备,我们可以称之为术中三维成像设备,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:
1. 术中CT
术中CT通过环形探测器围绕患者进行360°连续扫描,采集多角度的二维断层影像数据,再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算法生成横断面、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。其核心优势在于提供类似传统CT的高分辨率三维影像,同时支持术中实时更新解剖结构变化。例如在骨科手术中,医生可通过术中CT快速验证螺钉置入精度或肿瘤切除边界,减少术后二次修正风险。
2. O型臂+导航
O型臂采用环形机械结构,术中可围绕患者进行270°旋转扫描,获取多平面二维影像后合成三维立体图像。该设备与手术导航系统结合时,通过光学或电磁定位技术追踪手术器械的空间坐标,将器械位置实时映射到三维影像中。这种“影像-空间坐标配准”技术使医生能在三维导航界面中直观规划植入物路径,显著提升脊柱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。
3. 三维C形臂
三维C形臂通过C型机架沿190°-240°弧形轨迹运动,采集数百幅二维透视图像,利用锥形束CT(CBCT)技术重建为三维影像。以普爱医疗“PLX C7600”为例,设备采用30cm×30cm动态平板探测器,单次扫描覆盖全段颈椎、腰椎、七节胸椎等大范围解剖结构,减少因视野不足导致的重复曝光。三维影像采集仅需30秒(190°扫描范围),8秒内完成三维重建,支持术中实时调整手术方案,显著缩短手术时间。